查看原文
创作指南

情节单薄?试试用人物对话的情感驱动来弥补 | 编辑聊写作

不存在科幻 不存在科幻 2023-08-25
🛸在「编辑聊写作」专栏,未来局编辑将点评每周小说,分享创作技巧,谈谈小说背后的故事。本期由编辑水母与作者聊本周的小说《亲吻人类》。
亲吻人类作者 | 里湾
 对话作者    
水母:你好,里湾。能谈谈你的创作经历吗?在你的创作过程中,是否有人或事对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里湾:我喜欢读小说,但对小说素来有敬畏之心,在中学时候,更偏好写散文和诗。后来,出于对《三体》的喜好,进而阅读了刘慈欣的多篇短篇,随即向往于其思想——原来小说能这样写,敬畏之心随即转为悸动之心,故也踏上科幻写作的路程。水母:那第一本吸引你,让你觉得“我也要写作”的作品是什么?哪里最吸引你?里湾:追根溯源,大概是连环画《兴唐传》,被各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故萌发也想写一部作品的想法,但又觉路途艰难,迟迟难以下笔。 水母:你是从哪里获得灵感来写《亲吻人类》这篇小说的?或者说曾经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忽然触动了你? 里湾:灵感来源其实很突然,本科选修上了一门《宇宙新概念》的课程,当授课老师讲授宇宙的终极归宿时,不由震撼,随即产生了一种“倘使宇宙永恒”的念想,遂生发了《亲吻人类》的写作欲望。 水母:是出于什么目的考虑,起的《亲吻人类》这个标题? 里湾:“亲吻人类”源于小说《罪与罚》中,东正教徒索菲亚在得知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罪行时,所诉的“亲吻大地,将会得到宽恕”,“亲吻人类”引申自此概念,寓意“人类的希望将永存”。水母:《亲吻人类》小说中涉及哪些你关注的主题?通过这篇故事你最想表达什么?你希望读者通过这篇小说得到哪些启发?里湾:写作《亲吻人类》时,我心中所念想的主题蛮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现代生活中,人民忙碌于平庸的生活,而乏于对生命原初的念想;二是激扬我们国度所处的体制及其所蕴含的崇高念想,试图通过浪漫化的方式,使其平凡化;三是在地缘政治日益冲突的今天,提出打造多元区域的构想。但将三者合而为一,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想化的怅惘。水母:你这个主题很有普世意义,后续创作还会再尝试这个主题吗?里湾:在较长的时段内,或许不会再涉及此主题,而会将关注点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对宇宙的向往上。 水母:你最初是如何设计情节来表现这个主题的?在写作过程中,哪些情节的创作让你感到特别困难?如何克服的?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里湾:最初只想突出“织体文明”的理想,人物角色只是作为一种苍白的观察者和见证者,而在兔老师等编辑的建议下,将焦点分散化,将不同人物的命运与“织体文明”的理想在遭遇上若有若无地连接,在精神上深刻地捆绑。 水母:结尾处的“桥”有什么寓意呢? 里湾:白令海峡,即连接美苏两大洲的海峡,在如此势同水火的两大洲上建成桥梁,寓意没有什么民族、共识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在于时间。水母:在写作过程中,哪些情节的创作让你感到特别困难?如何克服的?能否谈谈这方面的修改过程。里湾:修改过程中的难点在于,一是烘托一种文本氛围,二是人物聚焦化到分散化的转变。如何克服?我觉得本文也没有很好地克服这两个问题,但我认为这应当是阅读量和写作量较低的问题。 水母:经过不断改稿打磨,你感觉自己笔下的故事与人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里湾:从人物聚焦化到分散化,一是避免了人物性格苍白无力的问题,二是将宏大的命运分散到不同的人物身上,使阅读更有代入感和史诗感。水母:这些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在构思这篇小说时,你是如何设计这些角色的?你跟角色之间有没有共情时刻?里湾:我所设计的每个角色都在于通过每个角色的经历和故事呼应每一个次主题,进而呼应整个宏观的主题。在我看来每个角色像是我的一根手指,手指的晃动,是我某一时刻对某一现象不成熟的看法和轻率的念想。水母:你喜欢自己这篇作品的这些角色吗?或者聊聊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里湾: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我都喜欢,也是精心刻画的。我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在兔老师的建议下,试图让每个人物都对本文的核心概念“煴火”有不同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深化这一种理解。在我心中,他们是活的,只是存于一个我不为所知的地方。水母:除了角色和结尾的处理,和以前的作品相比,这次又做了什么新的尝试?里湾:一是在写作框架上,以多人物视角的方式,创作一个较之前相对宏观的故事;而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去单薄化;三是在写作主题上,第一次尝试一个较为宏大的主题。水母:现阶段有新的创作吗?向我们透露一点正在写的题材吧。在今后的写作中,打算如何做呢?里湾:目前正着手一章短篇,试图在写作手法上,用一种叙事性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当下科研现状相关的主题。水母:相信你在科幻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最后给“不存在科幻”的读者朋友们,推荐你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吧。谢谢你。里湾:刘海峰的商业故事,其“人口的聚集是塑造城市的核心”的观点,我很认同,也让我萌发出相关主题的写作欲望。

下面从作者里湾表达的一些要点出发,简单聊聊小说的设计。



编辑水母:作者里湾在访谈中叙说“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我都喜欢”,《亲吻人类》这篇小说的运转机制从这里就微露端倪。这个两万多字的中篇里面的主要角色,都是正面积极的,彼此间不存在对立和冲突。其实这个“缺陷”是很危险致命的,小说的情节就有很大可能是缺少动力的,但其他方面的设计挽回了人物无法推进情节造成的损失,而这也是科幻这种类型才能做到的。 综合来讲,有以下这么几点:首先是一个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非常大的背景设定,这让众多的人物角色分散在不同的场景中。其次是比重非常大的对话部分,哪怕是书信、工作日记等形式,读起来也像是这个角色在面对某个特定对象时的倾诉。再有就是特别的意象构成悬念,“熜火”也好,“煴火”也罢,还有“织母”“织子”这些,虽然都语焉不详,有点儿“莫名其妙”,但随着它们在文中的反复出现,我们读者都会被其吸引,最后也能大致把握到作者的意图。以上这些统合后,就完成了这篇缺少足够的情节,但能够通过情感驱动的作品。情感驱动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对话方面。我们先来看这些人物的对话,一开始就能发现绝大部分都是非日常的。它们不够生活化,不够自然。那这些对话是戏剧台词式的吗?也不是。戏剧对白是暗含人物目的和冲突的,说得偏颇一点,对话双方最后都会“讨价还价”。而《亲吻人类》这篇小说的对话并没有形成这种冲突,我们读到最后会发现,角色在交流时看似自然,但很快就讨论起不自然的事情,这种交流和讨论也不存在冲突和对立。比如这里: “麻烦您再说一次,您来地球的目的?”联合国大使建立起人类与织体文明的第一次正式对话。“我来这,只是为了看看我孤单的孩子,和它孤单生活的地方。这是一个悔恨母亲唯一能做的。”织母反复强调。透明的面交替闪烨着诸色的光。一位美国代表尖锐地反问:“孤独的感知是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共性么?”“宇宙万物的归宿即为孤独。”织母像是在吟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宇宙是一出夹杂着无数喜剧的悲剧。”无论怎样看,都很难说“孤独的感知是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共性么?”是尖锐的反问。不过,这种情感过度的表达,虽然没有起到塑造人物、推进情节的作用,但它深化了小说的精神世界。如果小说的这些内容出于文采比较普通的作者笔下,那基本上就是个废稿,人物、情节都不够突出,读者读的时候会索然无味。但是作者的文笔不错,将我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在这里——人物“看”到了什么?人物“想”到了什么?但人物“看”到和“想”到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营造氛围和意象,并非参与构建角色本身。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实都非常单薄,简单勾勒的。小说除了人物塑造,还有陈述说明的部分,那些部分都粗线条地快速勾勒了一些事件的发展,加快了时间的速度。而角色开口交流的时候,节奏就慢了下来,同时随着抒情的展开,我们直接从角色口中听到,这些事件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些事件是日常事件,那么大段不自然的情感表达,会显得非常别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轻易吐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但是这篇小说的背景足够宏大和非日常,导致人物很容易就开始讨论起我们平时不会关心的话题,又因为作者的文笔足够好,对话内容不是那么容易预测和解释的,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愿意放慢一点速度去阅读这些对话。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放在情节上,情感表达通篇都很顺畅生动,这篇小说就顺利“过关”了。 不过,这种布局无法适用在所有题材上。为了能开拓创作的方向,作者可以多尝试一些不同的创作手法,多掌握一些总归是好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写一段两个互相认识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具有两种不同的观念。这个问题是紧迫而且特殊的,比如一对胖情侣过年假中了彩票,奖金不多不少,刚够支付一个月的度假旅行或者一个月的减肥夏令营。问题不能是抽象的,比如金钱和健康两者相比哪个更重要,或者不劳而获是否会让人的心灵和身体变懒惰。两人的想法应该都具有说服力,你身为作者不能特别偏向某一方,而且还要让两人的语言风格存在差异,从而体现出个人身份上的差异,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背景不同。这个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练习用对话来揭示人物的特征和内心,同时交代两人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如果你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对话练习,你就能发现“对话”是能够刻画人物的,而不仅仅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比如通过抒情来扩展篇幅,代替人物动作,展示文笔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